廟宇

河上鄉排峰古廟

  • 2023-09-06
  • 0 Comments

在洪聖古廟的旁邊,有一座歷史悠久且充滿文化意義的古廟,名為排峰古廟。此古廟的原址位於村北的排峰嶺,然而,由於1937年政府收地以興建羅湖兵房的緣故,排峰古廟被迫遷至現今的所在地。這座古廟內部裝飾精美,兩側牆壁上飾有十八羅漢圖,展示了卓越的藝術工藝和宗教信仰的融合。 排峰古廟最初是供奉觀音菩薩的場所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廟內的主要供奉對象逐漸擴展至佛祖、金花娘娘及韋陀菩薩等多位神祗。這樣的變化反映了當地居民信仰的多樣性和包容性,也使得排峰古廟成為一個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。 在洪聖古廟與排峰古廟之間,設有多幅描繪人物故事的畫像,如斬蛟龍、除白虎等,這些畫作不僅增添了兩廟之間的文化氛圍,也使得參拜者在敬神之餘,能夠欣賞到豐富的傳統故事。兩牆之間的盡頭則有一幅壯觀的九龍圖,牆上亦鑲嵌著色彩繽紛的彩陶公仔,這些藝術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視覺盛宴。 總而言之,排峰古廟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,更是一個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的場所。透過其精緻的藝術裝飾與多元化的神祇供奉,排峰古廟展現了其在地域文化中的獨特地位,也為後人提供了一個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廟宇

洪聖古廟(河上鄉排峰路)

  • 2023-09-06
  • 0 Comments

位於河上鄉村口的洪聖古廟,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建築,至今已有超過三百年的歷史。這座古廟是村落的精神象徵,承載著村民的信仰與歷史記憶。 洪聖被廣泛認為是南海的海神,亦被稱為「火神」祝融。早在隋朝時期,廣州便建立了第一座南海神廟,隨著歷代皇帝對南方的重視,洪聖被逐漸加封,最終被尊稱為「廣利洪聖大王」。雖然這些傳說難以考證其真偽,但在北宋末年建立的這個村落中,洪聖大王早已成為村民心目中的守護神。 關於洪聖古廟的建成年份,已不可考。然而,根據廟內保存的歷史文物,如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的「藉賴神恩」木匾、民國十四年(1925年)的「山重海深」木匾,以及乾隆年間(1736至1795年)的銅鐘,可以推測這座古廟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。值得一提的是,昔日古廟內曾懸掛著乾隆年間鑄造的雲板,但在後來的重修過程中不幸被盜。 洪聖古廟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,更是村民集體記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。每逢節慶或重要儀式,村民們都會聚集於此,祈求洪聖大王的庇佑與保佑。這座古廟在歲月的長河中見證了村落的變遷與發展,也成為村民心靈的寄託之地。 總之,位於河上鄉的洪聖古廟是當地文化與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歷史價值與宗教意義不容忽視。透過對這座古廟的保護與研究,我們得以窺見過去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世界,也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。

廟宇

大坑蓮花宮

  • 2023-08-24
  • 0 Comments

蓮花宮,位於香港新界,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廟宇。根據史料記載,蓮花宮最早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後於同治二年(1863年)進行重建,形成今日所見的規模和結構。這座廟宇原本是曾氏家族的私人產業,然而在1960年代,由於管理不善,蓮花宮一度成為區內罪案的溫床。直至1975年,廟宇才移交給華人廟宇委員會進行管理,並於1986年進行了一次大型的修葺工程,使其恢復昔日的風貌。 蓮花宮的建成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。據說,觀音大使曾在此地顯靈,祝福當地的鄉郊漁民。由於觀音大使被認為是坐在蓮花上下凡,因此村民們決定建造這座廟宇,以供奉觀音大使,祈求出海作業時能夠平安順利,滿載而歸。在傳說中,觀音被尊為大慈大悲的菩薩,是「南海的守護神」,因此凡是出海捕魚的漁民,都將信仰寄託在觀音與生活安定之間。 從歷史考究的角度來看,蓮花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廟內的一座銅鐘。這座銅鐘是由清朝的一位官吏鄧貴清贈送的,然而目前並沒有詳細的文獻記載證實建廟的具體年份。透過對這些文物和相關資料的研究,學者們推測蓮花宮可能是當地居民信仰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。 蓮花宮不僅是一座宗教場所,也是當地文化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見證了社區的變遷與發展,也承載了無數漁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。如今,蓮花宮仍然是許多信眾前來祈福和參拜的重要場所,其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保護。

廟宇

深水?天后廟

  • 2023-08-18
  • 0 Comments

深水?昔日為漁舟聚集之地,漁民認為藉神力可保風調雨順,因而信奉天后,並於光緒二十七年(一九零一年)集資建本廟。當時的天后廟面海,風水極佳,惟因社區發展關係,本廟現已被四面林立的大廈包圍。

二級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

美荷樓 石硤尾?

  • 2023-08-16
  • 0 Comments

國共內戰前後,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港,石硤尾木屋區便是移民其中一個聚居地。1953年12月25日晚,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,造成3死51傷,並導致58,203人無家可歸。港英政府在災場原址興建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及徙置大廈。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,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,共有29座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(第8、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)。

歷史建築

梅夫人婦女會

  • 2023-08-15
  • 0 Comments

梅夫人婦女會(The Helena May Institute for Women,於1974年簡化為The Helena May)前身是於1898年成立的基督教女青年會(Young Women’s Christian Association,後稱Hong Kong Women’s Institute),為單身的歐洲籍職業女性提供宿舍,早期曾在柏拱行(Beaconsfield Arcade)、大律師普樂(Edward Pollock)的辦事處和皇后大道中的樓宇運作。